11月,大棚草莓陆续进入开花结果状态,同时,草莓叶片发黄现象也逐步增多起来。草莓叶片发生黄化后,不仅长势衰弱,同时落花落果严重,对产量和品质均影响很大。很多农户一看叶片发黄一定是没劲了,赶紧施肥,可是实际上,叶片黄化有多种原因引发,我们要分清原因,对症下药!土木启生物总结了草莓黄化的大致原因,如下:
1.干湿差距过大
长时间不浇水或浇水过多,草莓植株会萎蔫变黄;长时间不浇水再浇大量水也会让叶片变黄。
草莓是浅根系植物,叶片面积大,需水量大,喜湿不耐涝。浇水过多,根系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失去吸收功能,根系受损,水分、养分传导受阻,便会出现黄叶。尤其土壤黏重、排水不良的地区更容易发生。因此浇水要根据草莓所处不同生育阶段时行合理进行浇水。
土木启生物建议:可在定植一周后,用土木启生物免深耕,促生根,预防忽干忽湿作用明显。

2.元素缺乏引起叶片发黄
草莓移栽后,生长过程迅速,容易缺乏生长必需元素就会导致枝叶瘦弱,叶片薄而发黄,还有可能叶片会脱落。
(1)缺钙:前期特征是叶片皱缩,或者成皱纹,有淡绿色或淡黄色的界限,叶片褪绿,病叶叶柄的棕色斑点上,常有糖浆状水珠溢出。 新叶黄化,顶芽,叶片尖端坏死,幼叶叶缘失水,继而干枯。
缺镁:缺镁一般是老叶黄化,最初上部叶片边缘黄化和变褐枯焦,进而叶脉间褪绿并出现暗渴色的斑点,部分斑点发展为坏死斑。枯焦加重时,茎部叶片呈现淡绿色并肿起,枯焦现象随着叶龄的增长和缺镁的加重而发展。一般在沙质地栽培草莓或氮肥、钾肥施用过多时易出现缺镁症。
缺铁:缺铁一般引起新叶黄化或失绿,随黄化程度加重而变白。草莓中度缺铁时,叶脉为绿色,叶脉间为黄白色。严重缺铁时,新长出的小叶变白,叶片变缘坏死或小叶黄化。碱性土壤或酸性较强的土壤易缺铁。
(2)微量元素缺乏:微量元素缺乏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微量元素在植株不易移动,所以一般都会发生在新叶上。
(3)大量元素缺乏:而氮、磷、钾这种大量元素,在植株体内方便移动,缺素首先会在老叶出现。
如果你的新叶片先发黄褪绿或者出现缺肥症状,那就是缺中微量元素了,这时候,及时补充土木启矿九元素肥3-5公斤/亩,1~2次就会恢复。
3.病毒病害引起
由于从秧苗中带来的根腐病,容易造成局部根系病变、功能下降,初期与枯萎病相近,芯叶黄化,但茎蔓部位维管束没有发生病变。零星、点片发生。基部出现黄叶有可能是正常的新陈代谢,病害可能是枯萎病。
黄萎病发病初期,芯叶黄化,老叶紫红色萎蔫,或叶片簇状卷曲,出现营养不良症状。中期染病部位黄化、营养不良,后期逐步遍及全株,萎蔫枯死。
每年在繁育草莓秧苗期间注意选用健康母株繁育,同时注意用抗病毒制剂如病毒A+螯合锌+杀虫剂,阻断抑制病毒的增多蔓延。增施微生态菌液启劲,益土康田,吞线等,提升抗病毒能力。
可先用甲霜灵,多菌灵等土壤消毒。定植时药物浸根、灌根等措施,田间摘叶后及时采取喷施多菌灵、甲基托布津等防止致病菌侵染。同时间隔10天后再用益土康田或启劲8-10升/亩及时滴灌。

4.药害引起叶片发黄
除草剂使用不恰当,比如有的种植户怕除草剂效果不理想,随意加大用量,草莓本身就是对除草剂非常敏感的植物,所以很容易出药害。个别敏感品种一般要人工除草。
药害的症状及补救措施:
生长点坏死,畸形,生长停滞,叶片失绿枯黄,根系老化,根短且明显减少,生长缓慢,停滞。一旦发现需要及时用启劲+富里酸钾滴灌促根,提升长势。叶面喷施芸苔素+富里酸钾解毒。
增施优质有机肥料,不仅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、磷、钾的含量,而且有机肥是各种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,同时还能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,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。同时适当施用菌肥,减少化肥的使用,可改善土壤结构,增强土壤保肥、透气、调温的性能,还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,增强土壤蓄肥性能和对酸碱的缓冲能力,防止土壤板结。
要想种植好草莓,让叶子不发黄就必须把握一个度,要有耐心。要有科学的技术,才能获得高产哦!